乐鱼app官网下载

经国闪婚闪离岸英获赠佩枪中国学生在苏联大学的那些事

来源:乐鱼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5-01-15 12:56:45

  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五位曾在苏联大学学习过,他们是朱德、、、、。

  而众多赫赫有名的当代史风云人物,如邓公、陈赓、左权、顾顺章、王明、乌兰夫、李士群、赵一曼、蒋经国、毛岸英(以入学时间为序)等,也在苏联大学学习过。

  毫无疑问,曾经的四所苏联大学,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四所学校是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澳斯托兹那雅特工学校。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下简称东大;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下简称中大。很多人以为是一所学校。其实,这不仅是两所不同的学校,而且可以说从根儿上就有仇。不过,仇与中国学生无关,而是创办两所学校的两位大佬之间的。

  1921年4月,苏联开设东方劳动者大学,隶属民族事务委员会,校址选在莫斯科特维尔斯卡亚街。最初以捷尔任斯基姓氏命名,1923年后以斯大林姓氏命名。至此可见两点:东大是斯大林一手支持的,最初特工“成分”很大。

  学校初期主要招收苏联东部地区民族干部,后扩大到东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学校分为苏联东方部和外国部。外国部设中文、朝文、日文、土耳其文、法文、英文和俄文共7个班。我国学生主要在中文班就读,著名的学生有朱德、、、、罗亦农等。中国学员的老师之一,就是给他们讲授俄文、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等课程的瞿秋白。

  1924年列宁逝世后,鲍罗廷提议在苏联建立一所与黄埔军校配套的大学,于是中大在莫斯科科沃尔洪卡大街16号成立了。在老百姓普遍饿肚子的情况下,苏联为中大投入了总计一千多万卢布,学生的待遇非常好。

  1925年11月7日,托洛茨基主持中山大学的开学典礼,这次没斯大林啥事。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托洛斯基为了权力争得你死我活。东大是斯大林的地盘,中大归托洛斯基管辖,所以两所学校不仅校址不一样,而且从一开始就是“敌对”的。

  敌对最终以斯大林的胜利结束,代价是中大首任校长拉狄克被流放,继任校长米夫被枪决。就连提议成立中大的鲍罗廷也被牵扯到所谓的“安娜间谍案”中,最后死在贝加尔湖畔的劳动营里。

  “安娜间谍案”中的安娜,指的是六次访华并最终定居北京的美国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安娜,现在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敌对仅仅是苏联人内部的,对于中国学生,尤其是我党的学生,就没有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大成立前,很多在东大学习的我党学生转入了中大,其中有邓公、傅钟,李卓然、夏曦,还有关向应、秦曼云、赵一曼、吴先清以及朱德元帅的前妻贺治华。

  这些我党干员,都是免试进入中大的。他们除正常学习外,还肩负着一个使命:进一步促进国共合作。

  请注意,免试进中大的,不仅有我党干员,还有一批来自的特殊人物,他们也是免试进入中大的。

  苏联方面委托汪精卫,谭延闿,古应芬三人组成“招办”,组织入学考试,考试地点在广东大学。

  中大入学考试只有一道题目:写作文;作文题目在考试前就“泄露”给考生了,但是能不能答好,却很有讲究。

  这次考试之前,汉语里还真没有“国民革命”这个词。这个词是从苏联引入的。文章的“采分点”必须有“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军阀”、“推翻反动政府”。这三点,缺一不可。

  但是,如果在作文中提到了“中国主权”,提到了“中东铁路主权”,提到了“苏军从蒙古撤兵”,只要涉及,不管你怎么说、说的是啥,都是零分……

  关于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谁要是不信,可以翻阅各种党史刊物,许多国共双方当事者的回忆都有涉及。

  考试后有二百六十人获得了入学资格,还有二十人获得了免试入学的资格。这二十人中有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李宗仁的弟弟李宗侗,小舅子魏允成,张发奎的弟弟张发明,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女儿冯弗能、冯弗伐,邓演达的弟弟邓明秋……妥妥的“团”。

  国内的280个名额确定,加上苏联原本的20名东大“转校生”,300名新生名额确定。但是,新生去莫斯科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一路途经沈阳,在哈尔滨登车,穿越西伯利亚抵达莫斯科。这一路的故事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在奉天(沈阳)张学良礼待了众人,那时张学良二十四、五岁,已经是陆军中将。他面对着的一群哥哥、妹妹却要去留学,起步人生路。

  一个是这群中国人在苏联主权的“中东铁路”上“咣当”了月余。漫长的旅途中,李宗仁的小舅子魏允成,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俨然“团”的代言人,不停吟诗作赋,歌颂中东铁路的伟大,苏联的辽阔。

  最后一路是蒋经国、冯弗能等人,他们是从上海坐船抵达苏联的。某一种意义上,上船前蒋经国是太子,上船后,太子变成了燕太子丹——质子。

  冯弗能则是冯玉祥的女儿,将门之女与“太子丹”同行,为一个闪婚闪离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莫斯科中大有个规矩:老师和同学,同学之间,都以俄文名字相称,中文名互相要保密。但是,这对蒋经国、冯弗能来说大可不必,因为他俩在船上就是熟人了。

  据《蒋经国传》(作者 陶涵)记载,中大男生住在校内,女生则安置在彼得洛夫卡街一个旧俄贵族的宅第。已婚的学生纷纷抱怨,校方只好一边开始兴建夫妻宿舍,一边在彼得洛夫卡街设立“幽会室”,供夫妻档学生燕好之用;

  在所有享用幽会室的中大学生中,蒋经国、冯弗能这一对是最小的。蒋经国出生于1910年,冯弗能出生于1911年。幽会室使用的时候是1926年秋,两个人不过15、6岁。但是他们不知道,其实这对同学早就悄悄结婚了。

  苏联解体后,有一份1925年11月12日的结婚登记面世。登记的男性是叶利扎洛夫,女性是索比诺娃。

  按时间推算,二人是1925年8月在上海登船的,到达莫斯科的时间应该在10月中旬。中大的开学日期11月7日,而结婚登记是11月12日。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两人到莫斯科获得俄文名字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悄悄登记结婚。那时候他俩分别是15岁、14岁,在当时虽然不算特别早婚,但却是标准的闪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产。斯大林跳着脚骂,他骂蒋介石,骂托洛斯基,骂中大。骂的理由就是中大招收了的学生。

  蒋介石固然应该该骂,但中大在1925年招收学生时,断然不会想到两年后蒋介石能翻脸。

  斯大林骂托洛斯基、骂中大时,小蒋也在骂,他是在莫斯科骂老蒋,几乎是不加考虑,小蒋宣布与老蒋脱离父子关系。

  1927年,中大学员分批离开苏联,尤其是“团”,除小蒋外全部分批回国,唯独质子留下了。按照苏联方面的说法是学习的需要,小蒋转学到了澳斯托兹那雅特工学校。

  冯弗能也随“团”回国了,小蒋不仅宣布脱离了父子关系,也单方面解除了“夫妻”关系。小蒋解除丈夫妻子的关系的借口很“特工”,他说冯弗能是方面派来监视他的“女特务”。

  澳斯托兹那雅特工学校不止一所,校址很多。2007年造访季赫温市市郊该校分校时,虽然已无学生,也不再进行教学活动,但仍不许参观、拍照。从校园进口登记处外留下的这张照片上看,我是没想到这所平常的小楼背后掩映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特工学校!

  澳斯托兹那雅特工学校的中国学生也有很多,比如陈赓将军、大叛徒顾顺章、汉奸李士群,以及在校时间最长的质子小蒋。小蒋在这里学习直到1937年,原因大概是留级。如果不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小蒋也许还要在这里留级。小蒋回国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看管张学良,毕竟他是学“特工”的。

  在澳斯托兹那雅特工学校有个神奇的故事:1926年结业考试时,一位白人大妈磨磨蹭蹭在化装课考场不走。考官以为她是考场的保洁,将其请出后开始点名。

  发现中国学生德米特里没有到场,考官刚要发脾气,白人大妈又踅摸回来了,举手报到,“她”就是中国学生德米特里。这位德米特里,就是后来党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

  顾顺章可以跨性别、跨种族、跨年龄的化装易容术,成为了澳斯托兹那雅特工学校经久的传奇。传奇,难免有人为的渲染。但是,“传奇”推荐的新生,成了中国学生中唯一的“肄业生”,却是百分之百真实的。

  顾顺章推荐的人就是“美术生”李士群,李士群没能在特工学校毕业,转到一所警察学校后才拿到了毕业证,这一点有众多资料证实。

  进入澳斯托兹那雅特工学校的中国学生很多,现在可以公开、并著名的人物有“话术”大王陈赓将军、军统导师顾顺章、军械专家刘鼎、东亚女谍王吴先清等,都是这里毕业的。唯有李士群一人,是肄业的。

  澳斯托兹那雅特工学校除有多个校址外,校名也多次更改。最著名的一次是二战后改为苏联拖拉机技术学校。听起来好像是个技校,其实是专门为克戈勃培养“燕子”和“乌鸦”的。燕子和乌鸦,大家必须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次改名后,“技校”接纳了一名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大学生,大学生后来成为俄罗斯总统,2024年仍是,名字就不用我说了吧?

  元帅是首位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中国人,无论党派,元帅都是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首位中国人。

  按理说,获此殊荣的应该是两人,另一个人是贺龙元帅。组织上准备将、贺龙同时派往伏龙芝学院,贺龙元帅却拒绝了,为此贺龙元帅没有“留学生”学历。

  1938年,一位来自中国的旁听生用一篇论文震撼伏龙芝。这篇论文是假设对德作战的,讨论了大纵作战的理论。论文引起了斯大林等的重视,斯大林甚至说此人的价值堪比十个师。

  其实,斯大林还是保守了,此人即便是在当时价值也比十个苏军师大得多,日后的解放战争中此人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更不是可用多少个军、多少个师衡量的。

  1938年,在莫斯科养伤期间作为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旁听生,完成了针对德国的大纵深作战论文。事实上,他的很多判断与事后真实苏德战争的出入很小。

  斯大林也许不知道,当时已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他的十个师肯定换不来。

  一生都不会俄语,为他论文作翻译的是一位即将进入莫斯科戏剧学院学习的靓丽女子,女子的名字是孙维世。

  孙维世出生于莫斯科,1938年因东大停办,东大学生孙维世在莫斯科郊外科尔斯基村的疗养七部遇到当时也在此的,并为他把论文翻译成了俄语,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

  斯大林用十个师换的话的确说过,但谁都知道这话不当真。然而,斯大林却真的将一把佩枪赠予了毛岸英。

  1935年,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李杜将军把在上海流浪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带到了莫斯科,送到国际儿童院。

  六年后,毛岸英加入苏联,并进入伏龙芝学院学习。他俄文名字是“谢尔盖·永福”。

  三年后,毛岸英成为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见习生,此时他的名字是谢尔盖.勇夫。

  1944年8月至11月,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参与并结束了苏德战争中最大战略性进攻——白俄罗斯战役,胜利进抵波兰、德国边境。

  1945年5月,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毛岸英,赠送给他一把手枪作为纪念。除毛岸英外,获得斯大林赠枪的伏龙芝学员仅有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夫一人。

  至此,四所与中国历史紧密关联的苏联学校,以及中国学生在这四所学校中的众多故事中极少的几个,讲述完了。如感兴趣,或史实有疑问,可以用各种方式探讨。

  微头条从来都没正形,生活苦仄,玩笑一下喘口气。 长文章从来不玩笑,写历史、特工、东北风情、青春岁月,偶尔写影评、书评。 头像是媳妇,不是我。

热门新闻 | NEWS

乐鱼app官网下载